剑来最新章节笔趣阁
431章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发了一个帖子《陈平安就是王阳明》。431章看完之后,我对本章的寓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先说结论:陈平安走的路线就是心学王阳明的路线,未来可能会走向泰州学派。
本章对于陈平安和王阳明关联性的暗示简直不能太多,比如:知行合一、良知、山中贼和竹子,分别明示了四件事情: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王阳明的致良知四句、王阳明的山中贼和心中贼难易论和王阳明的格竹子失败事迹。其中,文胆破碎隐喻的正是王阳明对着竹子格物失败的事件!
以下具体展开论述:
一、陈平安和王阳明的渊源
小说连载至此,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小说的各个儒家角色和历史上的儒门圣人之间是有对应联系的。比如书中的亚圣提倡人性本善,这与孟子的道路是符合的。而与亚圣唱对台戏的文圣老秀才则讲求人性本恶,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老秀才就是主张人性本恶论的荀子。荀子的人性本恶论催生了规范论,也就是韩非子的法家路线(崔瀺的事功 法术势),韩非子的法家路线促成了本来毫无文化的秦国吞并六国(大骊吞并宝瓶州)。
那么问题来了,陈平安难道是总管凭空捏造出来的一个哲学流派吗?当然不是。从总管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来看,即便他要推出自己的哲学流派,他也应当是以儒家的某个成熟流派作为蓝本。而笔者认为,陈平安的原型就是王阳明。分析来看:陈平安和崔瀺是对手,说明其不是法家,而且还力图改造法家学者崔东山;陈平安不肯拜荀子为师,说明其不认可人性本恶;陈平安没有和亚圣团体走到一起,说明其不认可人性本善。儒家不主张人性生来有善、恶之分的学派有哪个?只有王阳明。因为阳明四句是这么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只有选择了王阳明,他才能超越老秀才和亚圣,赌城一家。
本章(431章)为这个推断提供了五大理由——
理由一:知行合一
阳明哲学最重要的两条之一:知行合一。反观陈平安:学问不深,并非儒者,但是却每每在行动之后得出新的道理,不断成长,然后用每次获得的新道理指导实践。
理由二:致良知
阳明哲学最重要的两条之二:致良知。最新更新的一章说明陈平安最大的坎就在良知上面。且看这一段:“崔瀺点头道:‘可是陈平安只要过不去心里的坎,接下来做什么,都是新的心结,哪怕顾璨愿意低头认错,又如何?毕竟又那么多枉死的无辜之人,就会像阴魂不散的孤魂野鬼,一直在陈平安心扉外边,使劲敲门,大声喊冤,日日夜夜,责问陈平安的……良知。第一难,难在顾璨愿不愿意认错。第二难,难在陈平安如何一个个捋清楚书上读来的、别人嘴里听来的、自己琢磨出来的那么多道理,找出自己道理中的那个立身之本,第三难,难在知道了之后,会不会发现其实是自己错了,到底能否坚守本心。第四难,难在陈平安如何去做。最难在三四。第三难,他陈平安就注定过不去。’”这一段说明,崔瀺认为陈平安在良知上是很难过去的。
陈平安到底要怎么化解顾璨事件?关键节点在良知。什么是良知?如何运用良知?给出答案的,恰恰是王阳明。王阳明的致良知四句是这么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为什么他会原谅顾璨?因为顾的本性是无善无恶。为什么顾璨会为非作歹?因为有善有恶是意之动。如何才能够让顾璨回归正道?知善知恶是良知。怎么样才能够彻底帮助顾璨?陈平安要帮助他为善去恶。
理由三:山中贼论
总管用心良苦,唯恐读者看不出他影射王阳明,所以加了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太赤裸裸了,因为这句话正是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说的。王阳明儒者出身,结果半生倥偬,奔波在湖南、贵州各地平定叛乱,投身兵家,所以感慨:“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用拳头讲道理很容易,但是要化解内心深处的疑惑、得到真正的道理,却非常难。对顾璨能用拳头讲道理嘛?不能。那么只有想办法得出自己的道理,把心中的疑惑和困扰消灭掉,才能“破心中贼”,龙场悟道!
理由四:文胆破碎
各位读者都注意到本章陈平安文胆破碎,可是各位有没有看到一个细节——文胆破碎前陈平安在干嘛?他在看竹子!竹子对于很多人来说觉得不算什么,可是各位有没有想到一点:朱老乞丐是看纸质书的,李家儿子的断水大观也是纸质书,为什么陈平安要用竹子写道理?
笔者斗胆认为,这是在致敬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王阳明年轻的时候,膜拜程朱理学。理学讲究格物致知,认为万事万物蕴含天理,所以王阳明就对着一根竹子,格了三天三夜,结果生了一场大病。醒来之后,王阳明终于明白——看竹子是得不到什么道理的!想要致知、致良知,只有知行合一。这一觉悟,让他和理学彻底了断,开创了阳明心学的未来。
竹子上的文字,让文胆化身的金色小人受益匪浅。可是当陈平安开始逐渐怀疑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顾璨恰恰是为了活下去才违背道德)的时候,金色小人开始逐渐褪色。当陈平安最后决定理解顾璨的“人欲”,开始质疑“天理”的普适性的时候,他已经决定和理学分道扬镳。正如王阳明放弃了格竹子一样,陈平安不再把竹子上的道理当成真理,也就不会把文胆背后所象征的理学奉为圭臬。此时文胆的破碎,恰恰是他新学问的开端!其重要意义,不亚于王阳明放弃理学格物的重要意义。
理由五:人生轨迹
梳理了陈平安和王阳明学问的相似之处,我们再来看两人的人生轨迹,会发现有许多一致之处:陈平安意图成为儒者,纠结于道德良心,王阳明亦然;王阳明身为儒者,却最后成为了明末最出名的军事家,俨然成为兵家,这又与陈平安的纯粹武夫之路何其相似?阳明心学的支派泰州学派,讲求从心所欲,这与老剑条和陈平安追求的剑修之路,又是不谋而合。所以,陈阳明的推测,并不是空穴来风!
二、对书简湖事件和陈平安未来发展的推想
书简湖这个名字,实在讽刺,因为这里罪尊重的恰恰是丛林法则,恰恰是最不讲书上道理的地方。但是对于陈平安来说,书简湖的名字有特定的意义——在这里,陈平安将抛掉书简(书者论述,简者竹条也),完成自己哲学的初步构建。
笔者斗胆推断:书简湖的事件,将会以陈平安实践良知四句为解决方案。陈平安首先已经认可顾璨“存人欲”的合理性——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接下来,他必须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让顾璨知善知恶,帮助顾璨为善去恶。逝者不可追,但是为何陈平安要凝聚魂魄之法?为何要搜集整个书简湖的档案?因为他要分先后、审大小、定善恶,那就必须要先掌握全面的资料。具体的作法,是总管安排的悬念,但是无论如何,四句真言将会是陈平安处理事情的原则。
陈平安未来发展如何?我们既然已经知道王阳明和陈平安的共性,就可以推测陈平安未来的境遇。王阳明最为人熟知的是几件事:一是格竹子,已经发生过了;二是投身军事,也在陈平安走兵家路线的事情上得到了体现;三是龙场悟道,这表示陈平安将会在面临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在被发配、排挤、远离权力中心的时候,完成自己的哲学构建;四是营中长啸,这表示陈平安的觉悟将会撼动周围一方天地。此外还有一个小事情,王阳明常躺在棺材中悟道,所以,如果未来小说中出现棺材,这将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道具。
三、结语
总管文章格局之大,令人叹服。好的小说不只是情节出众,更重要的是有思想底蕴和内涵。很多人看到讲道理的部分就想跳过,殊不知,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恰恰就是讲道理。陈平安的成长,不只是一个冒险故事,更是一连串的哲学实践课——道理有用,道理要讲,道理要用,可是如何得到道理?如何践行道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